【市场动态】2019年度重点化工产品产能预警报告(下)
2020-03-26
六、部分高端合成材料仍需大量进口
聚乙烯(PE):
2018年共有两套聚乙烯(中海壳牌、延长石油)投产,新增产能115万吨/年,国内聚乙烯总产能达到1844万吨/年;产量1583.5万吨,同比增加13.3%,平均产能利用率85.9%,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全年进口约1400万吨,同比增长21.25%,表观消费量2980万吨。近年国际上PE产能增速较快,供给相对充足,我国作为主要聚乙烯进口国,具有一定议价优势。
聚丙烯(PP):
2018年有4套装置投产,合计新增产能125万吨/年,总产能达到2450万吨/年;产量2200万吨,产能利用率89.8%;净进口440万吨,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8.7%,达到2640万吨。
聚碳酸酯(PC):
近年我国PC行业发展速度加快,随着多个项目的建成投产,国内供应能力持续增强。2018年,万华化学、利华益维远和鲁西化工等企业新建产能投产,新增产能33万吨/年,国内总产能120.5万吨/年,占全球总产能的20%以上,并连续5年保持产能年均增长率超过20%;产量超过65万吨;由于新投产产能年内尚未完全释放,产能利用率从2017年的72.7下降至53.9%,PC仍需大量进口,2018年进口115万吨,表观消费量超过180万吨,同比增长9.6%。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国内PMA生产企业共有300余家,其中年产量在千吨级以上的企业约40家,万吨级的9家。
2018年没有大的新建产能,产能维持在90万吨/年左右,产量约66万吨,产能利用率73.3‰。2018年国内表观消费量88万吨,由于国内缺乏光学级、高抗冲等高端产品技术和产能,仍需进口补充,进口约22.1万吨。
尼龙66(PA66):
由于关键原料已二腈由少数国外公司垄断全球PA66产能增长受限。2016年后国内无新增产能,2018年我国PA66切片产能保持在43万吨/年,产量约30万吨,表观消费量稳定在50万吨左右,自给率为60%,与上年持平。目前国外企业已在国内建设己二腈生产装置,有助于我国PA66产业发展。
聚甲醛(POM):
无新增产能,产能保持在47万吨;国内产量27万吨,比上年增加2万吨;产能利用率57.4%,比上年提高约5个百分点。
七、合成橡胶产品存在同质化问题,部分企业长期停产
2018年我国主要合成橡胶品种总产能593万吨/年,其中丁二烯橡胶、异戊橡胶、丁苯橡胶(乳聚)、丁基橡胶部分装置由于原料缺乏经济优势、产品存在同质化问题,且下游市场不落实,长期处于停产状态,停产1年以上的装置产能多达78万吨/年,占总产能的13.1%‰。2018年我国主要合成橡胶品种总产量367万吨,同比增长3.2%,产能利用率61.9%‰。2018年共进口橡胶122万吨(其中天然橡胶占比约67%),同比下降9.7%,出口15万吨,同比增加9.1‰。国内橡胶表观消费量474万吨。
八、高端化学品保持稳定增长
己内酰胺:
2018年新增产能12万吨/年,总产能达到379万吨/年;产量284万吨,产能利用率75%,较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受人民币贬值影响,已内酰胺下游企业新增产能远高于己内酰胺新增产能,主要下游产品锦纶纺丝出口量较上年增长明显需求支撑明显,表观消费量大幅上涨24.28%,达到302.13万吨。
行业利润水平显著提升。
MDI:
2018年联恒二期配套亨斯曼24万吨/年装置投产,国内MDI产能增至329万吨;全年产量260万吨,同比增长8.3%产能利用率79%,较上年小幅提升;新的塑胶跑道国家标准出台,对拉动MDI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TDI:
因2018年原计划投产的万华化学(30万吨/年装置)和连石化学(5万吨/年装置)项目推迟,2018年TDI产能保持在95万吨/年,全年产量80万吨,产能利用率85%,产量和产能利用率均与上年持平;国内供需基本平衡,消费量78万吨,同比增长约3%.
环氧丙烷:
2018年原计划投产的宝丽12万吨/年装置及中信国安8万吨/年装置推迟投产,全年没有新增产能,产能保持在324.5万吨;产量约280万吨,比上年增长3%;产能利用率86.2%,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2018年环氧丙烷进口总量28.2万吨,同比增加21%;表观消费量308万吨,其中77%用于生产聚醚多元醇,进一步生产聚氨酯,23%用于生产丙二醇、碳酸二甲酯及醇醚等。
NO.3--重点石化产品发展趋势分析
未来几年,随着沿海大型石化基地快速崛起,现代煤化工项目升级示范加快推进,一大批大型炼化一体化、现代煤化工项目投产运菅,成品油、烯烃、芳烃、乙二醇、聚碳酸酯等国内产能大幅增加,国内石化产业和市场供需格局将发生显著变化。
(一)成品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2019年随恒力石化200万吨/年产能全部释放,中科炼化1000万吨/年、浙江石化200万吨/年等炼化一体化项目投产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将新增5200万吨/年,总能力升至8.6亿吨/年。预计2019年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长4%,达到6.3亿吨左右,产能利用率保持在约73%左右,成品油产量达到3.7亿吨,出口量将增至5000万吨左右。按照目前公布的新建和扩能计划计算,预计到2020年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将达到9.2亿吨,
到“十四五”末将超过10亿吨,届时我国成品油供应能力将超过6亿吨。按照国内外相关机构预测,我国交通运输用石油需求峰值在4-5亿吨,成品油市场将大幅供过于求。
(二)国內乙烯、丙烯供应保障能力将逐渐增强
乙烯:
国内乙烯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2015年以来,乙烯行业持续处于盈利较好景气阶段,一批项目加快推进,2019年计划投产乙烯产能将达到500万吨/年以上,国内乙烯产能将升至3050万吨/年,预计产量可达到2700万吨左右,同比增加13%以上,国内乙烯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2025年前是我国乙烯产能大规模密集投产时期,预计2025年国内乙烯产能将超过5000万吨/年,产量达到4750万吨,按相关下游市场增长趋势测算,到2025年国内乙烯当量需求量将达到6400万吨,自给率从目前的不足50%提升至74%。如果未来进口乙烷裂解制乙烯方面有所突破,乙烯自给率可进一步提高至80%以上。
丙烯:
2019年我国丙烯产能继续增加,大连恒力、浙江石化等炼化一体化装置除配套蒸汽裂解等传统丙烯生产装置外,还建设了混合烷烃脱氢和丙烷脱氢装置,另外丙烷脱氢、煤(甲醇)制烯烃均有新增产能计划投产。预计2019年我国将新增丙烯产能400-500万吨/年,总产能突破4000万吨/年,产量超过3200万吨,当量自给率进一步提高。
按照目前正在建设和未来规划项目,预计2025年国内丙烯产能将达到5600万吨/年,产量达到4760万吨,当量需求量增至5100万吨以上,自给率达到90%以上。目前已经公布的规划及在建丙烷脱氢项目共计45个,总产能2605万吨/年,如果能够全部实现,我国丙烯产能将能够达到6200万吨/年。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一方面在原料采购上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加剧国内丙烯市场竞争。
(三)未来对二甲苯、乙二醇供需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
对二甲苯:
2019年恒力石化、海南炼化、中化弘润等多家企业P装置计划投产,合计能力896万吨/年,国内总产能将升至2275万吨/年,按照75%的开工率计算,产量有望超过1600万吨自给率可提升约13个百分点。从长远看,目前共有在建P项目11个、产能2080万吨,拟建PX项目6个、产能1060万吨,合计新增产能3140万吨。
其中,2020年前投产1050万吨,2021年投产930万吨,2021年后投产1160万吨。预计2025年我国pX能力将达到4400万吨以上,按目前消费增长速度测算,预计“十四五”后半期,国内生产将可满足需求,再加上日韩等国家的以进口资源,国内市场供需格局将发生反转,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乙二醇:
近年随着煤制乙二醇工艺技术逐步成熟及大型炼化项目投产,乙二醇项目集中建设。2019-2020年计划投产乙二醇产能接近600万吨/年,预计到2020年我国乙二醇产能将达1662万吨/年,其中煤/合成气基乙二醇产能占比将达45.6%,表观消费量增至1710万吨,国内产能可基本满足需求。如果现有规划项目全部投产,到2025年前我国乙二醇产能将达到2200万吨,表观消费量将达到2230万吨。预计到“十四五”中后期,国内乙二醇就可实现自给。
(四)部分合成材料产能增速加快
聚乙烯:
2019年是国内聚乙烯装置集中投产的一年,预计国内有9套聚乙烯装置投产,合计产能400万吨/年,投产的主要是线性低密度和高密度聚乙烯装置,总产能将升至2244万吨/年,产量有望达到1800万吨。2025年前我国将另有近1100万吨/年的聚乙烯装置计划投产,届时我国总产能将达到3300万吨/年以上,产量达到3100万吨左右,需求量将达到4300万吨,自给率从目前的约53%,提高到72%左右。
聚丙烯:
2019年有14套新建装置计划投产,预计新增产能450万吨/年,总产能升至2800万吨/年以上,产量达到2400万吨以上;未来两年,随着新增产能的大量投产及国际贸易环境不稳定影响,下游制品行业出口阻力增加,但同时国内政策变化,2019聚丙烯消费增速仍将保持在7%左右,消费量达到2800万吨以上。预计到2020年我国聚丙烯产能将升至3100万吨/年左右,产量达到300万吨,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聚碳酸酯:
目前在建聚碳酸酯项目17个,产能257万吨/年;规划项目4个,产能133万吨/年,拟建、在建产能合计390万吨/年。预计到2020年我国PC能力将接近380万吨,产量增加到120-180万吨,消费量200-230万吨。到2025年PC能力将超过520万吨,产能将达到目前的4.3倍,而PC表观消费量预计为300-330万吨,产能增长大幅超过需求增长,再加上每年可供进口的资源超过百万吨以及需求增速放缓等因素,未来PC市场竞争将十分激烈。
化工新材料:
未来尼龙6、聚苯硫醚等产品产能继续扩增,国内市场自给率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达到90%以上。随着技术和装备的不断成熟,PBT、高吸水性树脂、低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产品产能快速扩张,市场竞争加剧。
另外,随着国内绿色环氧丙烷技术的突破,我国环氧丙烷产能加速建设。2023年前共有在建和拟建环氧丙烷装置12套,合计产能297万吨/年,其中2019年有超过100万吨/的新建产能计划投产,考虑到小的氯醇法产能退出和聚氨酯需求增加因素预计2019年环氧丙烷总产能将超过400万吨/年,产量增长到300万吨,国内环氧丙烷仍将保持供需基本平衡。预计到2025年我国环氧丙烷产能将增长一倍,达到约600万吨/年,国内市场竞争将加剧。
(五)基础化工品与化肥继续保持稳定运行
预计未来几年,下游需求保持小幅增长,纯碱、烧碱等装置平均开工率明显提升,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亏损面不断收窄,行业盈利水平将持续改善。受环保法规日趋严格、下游需求不振、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影响,尿素、磷铵等行业落后产能将持续退出。
纯碱:
2019年预计有130万吨/年新建产能投产,产能提升至3169万吨/年,随着新建产能释放和部分恢复产能,预计2019年产量提高100-150万吨,达到2750万吨左右,消费量与2018年持平,出口市场将直接影响国内纯碱市场盈利情况。
烧碱:
2019年烧碱市场仍将面临多空因素影响的复杂情况。随着新一轮安全及环保检查趋严,部分耗氯企业开工率将处于低位,区域性烧碱产量将有所下降,对烧碱市场形成一定利好支撑。但下游氧化铝企业受去产能和大气治理等环保因素影响,后续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预计2019年国内烧碱市场或将延续2018年的良好运行态势。
电石:
预计2019年国内将有约40万吨电石产能建成投产,同时也会有部分中小企业退出,届时产能将与2018年基本持平或小幅增长。2019年,电石产量或将达到2850万吨,比2018年增长约50万吨,表观消费量将达到约2840万吨。
氦肥:
未来受到天然气供应受限且价格上涨、冬季限产和煤炭总量控制、无烟煤供应紧张、环保要求提高、供需结构调整、出口量下降等因素影响,2019年将继续有氮肥产能退出,产量也将继续下降,随着工业用占比提高,消费量将基本保持稳定。
磷肥:
预计2019年,国内磷肥需求仍延续稳中有降的态势,产量小幅下降至1590万吨(折纯P05),净出口同比增长5%,达到490万吨(折纯P203),表观消费量1100万吨(折纯P2O3),同比下降6.3%。
NO.4--特别关注
总的来看,未来几年,炼油、烯烃、芳烃、乙二醇、聚碳酸酯等产品将迎来扩产高峰,尤其是“十四五”期间,大量新增产能将集中释放,烯烃、芳烃、乙二醇、聚碳酸酯等国内生产基本满足市场需求,成品油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氯碱、纯碱、化肥醋酸、合成橡胶等产品产能继续维持稳定或略有减少,随着部分企业的转产或退出,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除项目配套外,新产能扩增速度缓慢。
(一)应当重点关注的几个产品
2019年随部分产品产能增速加快,产能利用率变化幅度较大,未来应重点关注以下品种: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对二甲苯环氧丙烷、丙烯腈、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已内酰胺、PTA、TDI等产品。建议部分产品在项目规划建设阶段,需做好下游市场研究。
(二)高度重视行业运行安全环保问题
全行业应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技术保障,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再次发生。
(三)高度重视绿色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问题
随着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步入新阶段,一方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对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全行业面临的竞争水平、范围和压力都将进一步提高。
绿色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是适应全球竞争新形势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迈向世界石油化工强国的根本要求,需要高度重视。未来全行业应下大力气推进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质量和效率,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突破。
(四)进一步提升行业国际合作水平
一是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全面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
二是持续关注国际市场变化,以全球视野实现科学发展;
三是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推进国际合作项目落地,努力提升全行业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
本文来源|化工智库
DT主编君
MICsummi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