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动态】央企总部“离京潮”大幕拉开,体现怎样的战略布局?
2021-10-19
今年9月底,国资委直属央企连续举行了两场重量级的大会。
9月25日,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在上海揭牌成立。新公司以中国西电集团以及国家电网旗下的许继集团、平高集团、山东电工电气等企业为基础重组,致力于打造输配电装备领域核心技术和产业链。
第二天,9月26日,中国三峡集团总部举行搬迁湖北武汉揭牌大会。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三峡集团前身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于1993年成立于湖北,2009年总部搬迁至北京,如今则回到“老家”。
时间轴再向前倒推。今年4月26日,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总部设在雄安新区,成为第一家将总部设在雄安的副部级央企。中国卫星主营业务是“卫星互联网事业”,即通过卫星为全球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将成为继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第四大通信巨头。
仅仅十几天之后,5月8日,中国中化集团、中国化工集团重组为“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新中化同样将总部设在了雄安。中化董事长宁高宁透露:中化是首批在雄安新区暨首家在启动区企业总部区登记注册的央企总部。
这意味着,雄安新区设立“企业总部区”,而中化是“首批”进驻的央企之一,后续雄安无疑还将迎来更多批次的央企总部。
随后,8月6日,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公开表示,华能总部也将搬迁至雄安,成为继中国卫星、中化控股之后,第三家明确将总部搬迁到雄安的副部级央企。
北京作为首都,当前集中了绝大多数的央企总部。而从今年几个月以来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动作不难看出,央企总部正在加速搬离北京:新成立的公司无一将总部设在北京,而原有的公司如长江三峡也主动离京。增量与存量两方面,同时推进“离京潮”。
央企的去向也不同。一是向“千年大计”雄安新区集中;二是集合自身发展所需,聚焦主业,靠近产业前沿。
中国卫星、中化、华能属于前者。5月10日,国资委在雄安举行了“中央企业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支持雄安新区发展暨央地合作座谈会”。
这次座谈会指出,要全力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雄安新区配置聚集,加强创新平台、总部经济、产业集群建设;在雄安加快布局一批国际一流的新型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用好用足雄安改革政策红利。这释放了明确的政策信号,未来雄安新区将成为央企总部的新高地,重点的是形成科技创新的规模效应。
中国三峡、中国电气则属于后者。三峡集团本来就是因建设三峡工程、开发治理长江而设置。三峡工程也位于湖北,集团总部由北京回迁武汉的逻辑简洁明了。
而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将总部设在上海,具有多重考虑。一是借助上海国际大都市的便捷,发展国际化业务;二是利用上海的科技教育优势,布局数字化、智能化研发;三是通过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加强资本市场运作,培育新的上市公司。显然,与北京相比,上海更具综合优势。
经过多年来的改革重组,目前国资委共有96家直管央企。其中,四分之三将总部设在北京。这种格局是以往计划经济模式形成的,是资源分配高度集中的产物。很多央企如航空、航天、兵器、电力、石油等,都由计划经济时代一些国务院部委改组而来,自然将总部设在首都。
综观全球主要经济体,没有任何一个首都像北京这样集中了如此的企业总部。这一方面不利于均衡发展、市场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北京的“大城市病”。推动央企总部离京,势在必行。
2016年,中国远洋、中国海运合并组建中远海运集团,将总部设在上海。2019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合并组建中国船舶集团,目前实际上是北京、上海双总部运营,但各项业务正在加速向上海总部搬迁。
2018年7月,由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通信)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联合重组成立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总部设在武汉。
除了北京之外,目前央企总部主要集中在大湾区、上海、武汉、成都以及东北的大城市。上海作为第一大城市,拥有中国船舶、中国商飞、宝武钢铁、中远海运、东方航空、中国电气等6家央企,数量仅次于北京。
在大湾区,央企主要分布在广州(南方电网、南方航空)、深圳(华侨城、中国广核)、香港(招商局、华润、港中旅)、澳门(南光集团),这与大湾区在中国经济版图的重要地位的突出体现。
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在建国之初兴办了很多重量级央企,主要是钢铁、冶金、机械等重工业,如今它们是振兴东北老工业集体的龙头力量与支柱。分布在东北的央企包括中国一汽(长春)、中国一重(齐齐哈尔)、哈尔滨电气集团(哈尔滨)、鞍钢集团(鞍山)、中国华录(大连)。
作为中部第一大城市,武汉也是拥有央企总部较多的城市,包括中国三峡、东风汽车(二汽)、中国信科等。成都拥有的唯一一家央企总部是东方电气。
2016年由宝钢、武钢合并而成宝武钢铁,目前在上海、武汉设双总部,但以上海为主。上海总部管理宝钢、新疆八一钢铁、韶关钢铁等企业;武汉总部负责武钢、鄂钢、昆钢等。
央企总部的分布,有着深刻的历史烙印。由于“三线”建设的历史原因,曾经将总部设在中西部的中小城市,但后来随着企业市场化改革发展的需要,将总部搬迁到了临近的大城市。
最典型的是东方电气和东风汽车。东方电气原来位于四川德阳,后来搬至省会成都,但大部分生产业务仍然位于德阳。东风汽车总部原本位于鄂西山区的十堰,后来搬到了武汉。
随着国企改革及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央企布局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央企分布过于集中于几个特大城市,极不均衡。如今启动的“离京潮”,将产生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优化国有经济结构布局、提振区域经济的多重作用。
第一,疏解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是北京当前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北京市将行政机关搬迁至通州的城市副中心,以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雄安新区,都与这一战略息息相关。在雄安建设央企总部新区,是其中的重要举措。
7月3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透露,从今年起将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向雄安新区搬迁,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众多航母级央企的进驻,同时也将为“千年大计”提供造血资源。
第二,优化国有经济结构布局,更好地创造企业与所在城市的共赢。中远海运、中国船舶、中国电气将总部设在上海都是出于这一考量。上海是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金融中心,也是新型高端制造业基地和科技研发基地。这既有利于央企发展壮大,也有利于上海产业优势的进一步聚集提升。
进而,可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支撑作用。电气装备制造业承担着推动新能源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整合同领域的企业,组建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将通过全球产业布局,构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支撑我国能源电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第三,提振区域经济。以三峡集团为例,将总部搬迁至武汉,将服务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长江大保护、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推动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8月24日,中国船舶集团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国船舶将加大在沪发展力度,大力推进船海创新资源在沪集聚发展,努力提升船海装备产业发展能级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助力上海城市发展。
目前,央企改革重组进入加速通道。中国物流集团、中国稀土集团都在筹建过程之中。未来总部的选址,外界拭目以待。
(编辑:卓代创新中心 原作者:东方财经杂志)